油脂加工工艺简介及相关产品归类概述(转) 油脂类商品的归类难点主要在于缺乏对油脂加工工艺的理解,而常规商品归类培训教材及课程往往仅将重点放在单一、混合油脂及改性、变性油脂的区分上,关于油脂加工过程形成各种衍生产品归类的介绍则常较为简略甚至不作介绍。 根据第十五章总注释,品目15.04及15.06至15.15还包括这些品目所列油脂的分离品,只要这些分离品在协调制度其他品目未具体列名。从注释列举的分离方法看,这类分离品一般仅指在油脂分提过程中得到的产物,同样根据第十五章总注释,炼油副产品,如“油脚”及皂料,归入品目15.22。因此如脱酸、脱臭等油脂加工工艺得到的副产品常归入品目15.22(加工处理油脂物质及动、植物蜡所剩的残渣)。 油脂水解的基本机理即甘油三酯分解成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反应,主要产物是甘油水(品目15.20)和粗脂肪酸(品目38.23)。甘油水经蒸发、蒸馏后可进一步得到甘油(品目15.20或29.05)。粗脂肪酸应用较广泛,如经分馏可得到各种单羧脂肪酸(品目29.15等),中和可得到皂基(品目34.01),加氢还原制得脂肪醇(品目38.23),此外还可用于制备各种有机表面活性剂(品目34.02)及盥洗用品(第三十三章)等。 未经加工油脂的基本组成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各类杂质。油脂精炼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分提等工艺。 油脂脱胶主要是利用油脂胶杂中磷脂的表面活性,加水令其形成胶粒,从而吸附其他杂质的过程(水化脱胶),此外还有酸炼脱胶、吸附脱胶、电聚法脱胶和热凝聚脱胶等工艺。脱胶后生成的油脚归入品目15.22。 油脂脱酸是指用碱中和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碱炼脱酸)以去除影响油脂品质的游离脂肪酸及其他杂质(如蛋白质、粘液质、色素、磷脂等物质)的过程,基本反应机理即皂化反应,最后得到的皂料是粗皂与中性油、脂及各种杂质的混合物(品目15.22),进一步加工才可制得的肥皂(品目34.01)。 油脂脱色用在生产较高品级的油脂,如色拉油、人造奶油及某些化妆品的原料油等的场合。油脂中含有有机色素、有机降解物和色原体,为获得油脂色泽的改善,需要进行脱色处理。目前工业生产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用膨润土、活性炭、沸石、硅藻土等吸附剂进行脱色,使用过的脱色土归入品目15.22。 油脂脱臭的基本方法是真空减压蒸馏,其副产品脱臭馏出物(品目15.22)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因此对该领域工艺的研究较为深入,衍生产品也更加丰富。这里应注意将脂肪酸馏出油(品目38.23)和脱臭馏出物加以区分,前者游离脂肪酸含量很高而后者多低于50%。脱臭馏出物的基本组成包括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甾类化合物和脂肪酸甘油脂的混合物,提取得到的生育酚(品目29.36)及甾类化合物都是颇具价值的药用原料。为进行分离,往往需预先将游离脂肪酸甲酯化,剩余的脂肪酸甲酯还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品目38.26)。 油脂脱蜡包括碱炼法、表面活性剂法和凝聚剂法等工艺,虽然各种脱蜡手段的基本原理相同,即根据蜡与油脂的熔点差异及蜡在油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变小的物理性质,通过冷却析出晶体蜡,再经过滤或离心分离达到蜡油分离的目的,但加工方式不同,产物也不尽相同。动植物蜡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脂肪醇形成的酯,但脱蜡得到的副产品多为含蜡皂角(品目15.22),而非蜂蜡、巴西蜡、棕榈蜡及虫蜡等单一蜡(品目15.21)。 油脂分提是利用高级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同质多晶现象,使油脂冷却析出晶体后进行晶、液分离,从而得到固态脂和液态油的过程。具体工艺也分为干法、表面活性剂法、溶剂法和液-液萃取法等。油脂分提没有引起油脂化学结构上的变化,因此其产物应按油脂分离品归入品目15.04及15.06至15.15。值得注意的是,因分提工艺同样适用于混合脂肪酸、脂肪酸酯等油脂衍生物,切忌因工艺相近而将成分相差甚远的两种产物加以混淆,后者常归入品目38.23、38.24等。 此外,油脂加工还包括油脂氢化、酯交换、食用油脂调味等,但从商品归类的角度看这些工艺并不属于难点,在此便不作冗述。尽管本文旨在帮助在这方面存在困惑的读者理清思路,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存在争议,如部分进口商认为某些炼油副产品,如脱臭馏出物应按油脂分离品归入品目15.04及15.06至15.15或按脂肪酸馏出油归入品目38.23,这可能与目前我国对品目15.22下商品的禁止进口政策有关。 文章年代久远,税号难免会发生变化,我发其目的为了让大家看到案列的商品的基本归类属性,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本案例摘自全润通网的全润学堂,与大家分享一点经验。 |